這個晚上,我將我十年前的初作發表了後記,

是對那一個作品的告別。

 

雖然有寫了第二集,但之後的那所有,都像是另一個我所完成的。

至少我認為我已經離開了從前的那個我。

 

我為那個作品寫了3000字的後記,裡面是我這一輩子寫作的起點,也是我最想要告訴這個世界的事。

但是作者總是必須要用作品講話。

我為我自己的的後記感到不安。在我那麼盡力的,日以繼夜的說完了這個故事之後。

 

我忘記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連貼一個後記都覺得會用完自己的勇氣。

 

我的第一本作品被批評,當我站出來為自己說話時,被甩的一巴掌就是跟我講說:

企圖說一個完整的故事,那麼話不能留到後記再說。 後記是作者的心情,但不能拿來替作品解釋。

 

但是什麼樣的事情是指替作品解釋呢?

即使你說的是心情、創作背景,任何相關的東西都可能涉及說說自己寫的那個故事。

那種心裡揮之不去的沈重與害怕,到底會糾纏著我到哪一個時候才能完全散去呢?

 

有時候我收不到讀者的回應,真的會很懷疑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

有誰能夠認真讀它嗎?有誰能夠真的完全明白我想說的話嗎?有誰會真的像我一樣的愛著它嗎?

 

讓文字成書的過程不只是寫,後面的時間與成本高的驚人。

我到底應該做到什麼時候停下來?

我總是不停的問自己。

 

我總是不停的問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淮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