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一下所謂的人格9型測試(請自行測驗)
發現自己的分數分佈在3種類型:
<各類型分數>
第一型︰16
第二型︰18
第三型︰7
第四型︰16
第五型︰18
第六型︰18
第七型︰7
第八型︰7
第九型︰11
然後我看了幾種類型,其實都具有他的準確性
之中我覺得相似度最高的應該是第五型。
---以下綜合節錄自網路資訊--------------------------------------------------------------------------------
九型人格 - 第五型:智慧型,思想型觀察者
第五型智慧型(The Investigator):觀察者、思想型、理性分析者、思考型
思考主導(Thinking Centre)以思想為原驅力。-第五型智慧型:愛知識
代表人物:聖嚴法師、比爾蓋茲、牛頓、愛迪生、王永慶、李敖、股神巴菲特、沈富雄、莊國榮...等。
【世界觀】 :這是界充滿侵略性的事物,我需要在個人空間裡冷靜思考,並不斷充實自己。
【心靈魔障】:堅信 "知識就是力量!"
【性格警訊】:開始不斷追求新知,深怕自己的表現不如別人。
【花草性格】:屬於"葉片類性格"。充滿好奇心,富有徹底研究的精神,
渴望能瞭解環境、認識世界、探索所有的事物。
【性格盲點】:我能給予他人的很有限。
內心經常出現的OS:「我要的不多,我只希望不要被打擾。」
思考盲點:我不需要任何人。
行事作風:懂的愈多,我愈安全。
人格死穴:貪婪─總覺得別人在瓜分自己的力量。
心靈紅燈.:開始不斷挖掘知識或是資訊,深怕自己失去立足的實力。
生命課題:學習與別人分享自己的一切,包括內心的感覺。
第 五型人是天生的好奇寶寶。他們熱愛腦力開發、機警又具有洞察力。他們能夠專注研究複雜的概念或是技術,獨立追求創新的想法與事物。他們容易沈溺在自己有興 趣的世界中,因此,在別人的眼裡,他們很容易成為不與人親近、古怪、喜歡事事質疑的人。第五型人是「嘲笑外在世界、但是內心裡極度焦慮的一群」,然而,一 般人是不容易看出第五型人的情緒,因為,他們不輕易表現出內心的感覺。由於第五型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所以,他們向內退縮,並且,竭盡所能 的想抓住任何可用的資源。在他們眼中,物質不是必要的、甚至是可以捨棄的;時間、精力與知識才是最重要的資源。第五型人認為自己擁有的已經很有限了,若是 別人對他們有所期待或是要求,這會令他們感到壓力,害怕自己變得精疲力竭。所以,他們盡量不與別人產生情緒或是感情上的連結,如此,他們便不會受人打擾, 可以獨立自主地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
Wikipedia維基百科的第五型人格介紹:
第五型人格是九型人格中的性格,名為觀察者、智慧型、理 性分析者、思考型。健康的第五型能夠以超乎尋常的知覺力和洞察力去觀察每一件事情,他們心智機敏、好奇心強、帶有敏銳的智慧——一邊運用非凡的知覺,一邊 提出正確的問題。這種人能夠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於引起他們注意的事物上,並能預見一連串事件如何發展。他們喜愛學習,為擁有知識而興奮,並且在某方面常 常成為專家。他們是獨立的思考者,創新而有發明能力,能創造出非常有價值和原創力的想法及觀念。最佳狀況:成為發現者,廣泛而透徹的理解世界。他們有遠 見、思想開放、注重事情的整面、對事物的前後關聯能做良好的連結、並能發現事情的真貌。他們可能是某些新事物的發現先驅,非常聰明,有可能是歷史上重要的 天才。
這個人格可謂是內向的代表,第五型 人多是著重自己的私隱,不擅於交往,在社交活動中經常抽離自己,從別人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總是感覺冷冰冰似的。他們很少公開談及自己的事,變得有點城府 深,別人根本就難以捉摸他們。儘管有部分的五號看似快樂、活躍,但都很少與其他人有深厚的來往,除非是最好的朋友。他們有時注意力非常集中,分析力、觀察 力強,樂於追求知識,不斷以思考解決問題,但實際行動很少且經常放棄。工作上因猶疑不決而錯失很多機會。他們很喜歡收集,為了日後的需要,但不願與人分享。
特徵
外表、身姿及氣質特點:外形通常是冷靜,木訥,臉部木然,不苟言笑,不強於反應,喜怒不形於色,表情變化較少,笑紋在眼角。外表多數文靜,深沉而有書卷氣。最少行動且笨拙。遇見陌生人表現得害羞,會偽裝自己。有部分會表現得很快樂、活躍,但與其他五號一樣,都很少
與人有深厚的交往。
言語特點:愛傾聽不愛說話,發言時表現深刻全面;語調平板沒有感情,聲音很小;詞彙特點「我認為」,「分析是」,「我的立場是」,「我的意見」;對話中夾雜大量專業詞彙;很難有即時反應;句句精警、寡言,例如「嗯」、「哦」。
貪婪和吝嗇
貪婪這種情緒偏見,源自第五型的人覺得他們總是潛在地欠缺安全生存的工具,因而貪求能讓他們感到安定和獨立的一切。這通常不是物質,因為他們已經簡化了物質需求,而是能豐富他們內在世界的資訊,以幫助他們感覺到已準備好面對這外在世界的突擊。
他們還感覺到一種強烈的需要--對私人空間和時間的貪 求。
「獨立是一種偏見--這是我非常重視的。內在世界是自立的,我能獨自一人過活。雖然有些情況會讓我感到孤單,但一般而言,獨立是一種享受。隱私確實使我獲 得滋長。我熱愛獨處於沒有任何要求的情境中--那實在是無上的喜悅。]
如果必需品隨時都可能被奪取,吝嗇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對第五型的人而言,最佳必需品不外乎時間、精力和個人空間。他們機警且善於觀察,就像所有腦部類型的人,他們對別人行為中表現出的細微差異,特別會回應。如果別人對他們有所求(幾乎所有請求都被他們看成是要求),他們會冷靜地回應,但是「……雖然我能給出他們所需要的一切,但是我只給得剛剛好,好讓他們走開。」
「當別人問我好不好,我的直覺反應就是,我很好」,「我給的不多,人們最好不要管我。」雖然大多數第五型的人深知許多不同的事物,除非別人發問,他們不會主動提供資訊,甚至當它派得上用場時也一樣。這並不是惡意的,只不過盡可能少給 一點比較安全罷了。他們可能覺得他們擁有的資訊並不足,而別人對他們必須說的事情可能也不感興趣。
同樣的,在社交場合或商業會議時,如果議程不清楚,他們的直覺反應就是離席並複習一番。由於他們覺得個人的精力嚴格地受限,他們害怕被不可預期的要求和人際關係搞得精疲力盡。
「要我捲入某件還沒準備好,而且還沒得到明智答案的事情是一種冒險……即使在少數的隨性事件中,像被別人拉到一個舞會,都有種危險的真實感。我必須評估一下可行性,哪些是別人要的,而哪些是我能給的。」
-------------------------------以上為綜合資訊節錄--------------
除了第5類型之外,也可以找到形成第6類型的原因
1.幼時無法保護自己,導致疑心很重,經常懷疑他人的動機,尤其是權威人士的動機
2.忠誠型往往失去了對權威的信任,絕大多數的忠誠型常說他們是被那些不值得信任的權威養大的
3.忠誠型通常有一個普遍的成長背景:一個感覺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找不到安全的藏身之地。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或羞辱是導致這種信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反復無常的話。也有忠誠型說,他們的家庭中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大家必須保持沉默
4.幼小的忠誠型必須學會預測父母的態度,因為這些成年人很可能在沒有明顯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對孩子大發雷霆
結合同分的第2類型
1.絕大多數的博愛型在童年時代是通過滿足他人的願望來獲得愛和安全感,所以博愛型從小就相信,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獲得他人的認可
2.他們會把人際關係視作維持生存的最重要條件。所以他們會盡力爭取他人的支持及認同,避免他人的反對
3.博愛型亦會經常不自覺地改變自己,迎合他人,他們會知道該如何表現,才能獲得歡迎,從而獲得他人的關愛
這7句話沒有一句是不符合的。
如果再加上我只差一分的第四種人格:第1類型
1.完美型小時候便察覺到,他們並不被看成是完美的,而且他們的注意力都聚集在讓自己變成值得被愛的人
2.感覺自己一直處在批判的眼光下,從未被肯定做對了任何事,反而是要他們做得更好
3.他們可能擁有會公然生氣或批判的父母,口頭上只有責備、不贊成而沒有愛;有些人的狀況是,他們是家中的長子或長女,被期望為其他弟妹背負起責任並承擔責難
我好像看到我所有的人生了(炸)。
其實我在很久之後,已經大學畢業之後,才漸漸的承認了自己身上的一些,真的無法改變的性格;
那其實不是什麼「當年...」或是「傷口...」那種彷彿十分討人垂憐或自溺的心態,
而是一種無意識在進行的舉動。「要放下」的那種格言在這裡顯得既膚淺,又缺乏同理心,更糟糕的是,它根本不瞭解事情的真相:
受到傷害之後的,留下來的,那不是痛,而最殘酷的是:那是一個生命,而它還在繼續下去。
還在繼續下去。
我渴望被瞭解,但仍然害怕人群,我不喜歡被注意、被陌生人注視、談論,但是我也怕失去人群,因為我沒有辦法去肯定自己,我的成長中沒有被肯定,而其實我是那麼的需要肯定,我甚至不太能接受被否定;
我願意作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去討好別人,只是因為怕被人討厭,為此我願意壓抑自己,強迫自己加入團體,希望很弱小的自己能獲得一點保障,為此我常在明明有害於我,卻略施一點好處的關係中無比動搖;
我害怕霸凌,但是卻常常遇到,從學校到補習班到職場,我很孤單的勇敢為自己一人堅持著我一些無法放棄的底線,卻不被瞭解孤單的艱辛,然而我的忍受也有極限,在極限的懸崖,他們只是不停說「不要哭!哭沒有用!你要靠你自己!為什麼是你?你到底有什麼問題?」,於是我更容易去討好了;
我有時覺得自己應該值得被愛,但是卻發現能夠得到的愛那麼少,於是我甚至願意付出一切去換,一直到我什麼也沒有。
我一回頭,才發現自己變成這樣子。
除非我自己說,不然我想,連跟我交往過的人,都不一定知道我上面的這一段自述。除非要夠懂得問問題。
從前交往的對象講過一句話,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曾被他感動的原因,那種感動是打從心裡的痛哭:
他對我說,「你是最好的。」
為了這一句話,我付出了許多東西。
但是如果沒有那一句話,讓我在我最孤獨艱困的時候拿來回想,我的人生可能走不到這裡,因為一個人既貧困,又飢餓,而這樣的夜晚太冷了。
人都知道哭沒有用,但而連哭都被指責,哭的場所都不被允許存在,哭的意義又何在呢?
後來的我甚至哭不太出來。事情發生時我的情緒一團混亂,思緒完全沒有條理,
要到一個很安全的地方,才能生氣、哭,但還是不是很清楚在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要花上一陣子,才慢慢的懂,這件事為什麼發生,我的感覺是什麼,
在這個時候,我才有辦法比較有組織的向第二方闡述、溝通。
有人常說:你要說出來啊!說了人家才會懂!才有人有辦法幫你!
問題出在:當事主從發生到組織成語言說出的過程,如果有內化時間差,為什麼當他很努力在做這件事時,卻又被指責呢?
回頭想想。在我很早年的國中時期就有出現情感抽離的徵兆,尤其是在我自己遭受霸凌的過程中,不斷評估自己該怎麼做這件事,才能平安活下去,那時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偷寫小說和看新世紀福音戰士(EVA)的電視版;
在家裡我也延續了福音戰士在個體與世界的矛盾孤獨感,可能也是為何日後鍾愛EVA的原因,國中的我當時常想,我會搬出去住,這裡只是個旅館,事實證明,這個概念,一直都沒有變,也因此曾被罵「不知不覺、不孝」;
我後來在家中的政治風暴中總是「無所作為」,甚至自己有能力的事但是卻全不涉入,對於當傳聲筒感到憤怒,也是同個道理(不過之後還是被認為不選邊站、忘恩負義、不孝),這些事都太危險了,我的地位又如此砲灰,我為什麼要冒這個險?到頭來也是最先被放棄的角色;
這種潛意識的行為甚至影響到我的人際關係:我其實真的並不是那麼關心人家發生了什麼事,我有時連坐在身邊的人是不是生病都一無所知,我也不是那麼容易搞得清楚發生什麼事(資訊來源短缺),以及當我陷入被討厭的情形時,我甚至會逃避接受我被討厭、陷害的事實,甚至去討好:因為我想抽離自己,不去看不去想,就好像不存在。
我想沒有人能這麼血淋淋的看自己、剖析自己了。我真是個奇杷。
有一些積極主義者總是這樣說:「你要改變自己阿!」「正向思考啊!」「要更努力的去改變啊!」
但我是這樣認為: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好好活著,好好活下去。就試著這件事就好了。
其實,改變什麼的,一點也不重要。
個性如果決定命運,首先你不是要一直去改名字改運,而是要好好的找到讓自己活得舒服的方式。連命都沒了,你還玩什麼?
二十幾歲之後要靠幾本書幾堂課讓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我認為這不道德,也不實際。
同樣一個請貨運司機喝水的舉動,社交型的做來就是如魚得水,觀察型的人做來就是滿頭大汗,最後對方也不接受。
每個人不需要做一樣的事情,只需要找到在你和對方之間最好的方式。
勉強自己一點也不舒服,而且常常無濟於事。
最近一些職場的事讓我一直去想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還有自己的人際關係是進步還退步,很突然的寫出了這一些東西。
其實最近也有幾部電視連續劇影響了我的價值觀,一個是〈三國〉,一個是〈後宮甄嬛傳〉。
在三國裡,讓我體會到人生不能有勇無謀,無遠慮真的會有近憂(從前我並不相信這句話),同時體會到人尋求明君就像是尋求一個真正值得的知己,
但即使如劉備與孔明,在晚年也不免有生嫌隙,權力、財富與自尊會改變一個人,
所以過於追求這三種東西的朋友,以及容易嫉妒別人的人,遇到他們時自己都可能要多退一步,不需要過從甚密,以求處境與心境的平和。
三國之中也用很多的心理戰術,這也對照出另一種事情:其實男人們也是很心機的!
〈後宮甄嬛傳〉則是很標準的後宮片,或許有人對這種小奸小惡男女情愛感到嗤之以鼻,
但我卻是覺得這好像是我人生走到這裡必須閱讀的一份教材,
我其實從前常常並不仔細去想一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什麼,這牽涉的權力核心與上意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去講話,講到什麼層面,
只是逼自己沈住氣,可是沈不住的時候就會通通的說出來,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有一套有系統的煞車管理模式,
改掉自己一定要把話說到完全的個性(至少在職場不要這樣)。
另一件在這齣戲裡學到的是: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甄嬛初入皇室,為的是家族所託,後與皇帝日生纏綿之愛,卻也算計著榮寵,中途心灰意冷,出家飽受欺凌,卻也得一真愛,但卻又因愛人假死消息之誤,再生復仇之心,
同時又再負家族興亡之責,又還龍朝。回去之後每日便是算計與算計,連自己的孩子與註定流胎的孩子都變成每一步計謀的機關。機關算盡,卻無法算無遺策,終究親手殺了心中真愛之人,以成全自己的最大目的。
後宮裡的榮寵興衰都只是一瞬,新人換舊人,那些點燃自己去燒掉別人的人,最後又得到了什麼呢?
看她過完長長的一生,卻覺得這裡頭卻貧乏的可怕。
人為了想要的東西,其實什麼都做得出來。只是你一旦做了,你就只能得到算計內的東西。這合情合理。
但若要我說,我以為上天最大的恩賜,就是那些你從來沒有想到的東西。
或許在後宮是為了生存的戰爭,但是如果套用在現實生活中,也許這是在說,別太執著,對任何事都別太執著。
從前的我對於自己「不真實」時,會感到極度的厭惡。我討厭不真誠的人,以及過度裝飾,逢迎的人。
我甚至不願意去做這種事,因為我覺得這不是對的,儘管在社交人的眼裡這不過是讓自己做事更順利些的小事罷了,
但現在的我漸漸的能理解這些人,覺得可以跟他們相處,雖然還是無法真心誠意的喜歡他們。
我前一陣子在書中看到一句話,大約是能夠接受自己會有很多面向,並且能夠處理心中因而產生的矛盾的人,才是真正的社會人。
我現在很認同這句話。
我必須承認我很弱小,如必要時,我必須有一些保護自己的技巧,即使我不喜歡,我還是得練習,即使我不認同,我還是要能解讀。
我的社會化過程走得很艱辛、很慢,但我覺得自己有在往前走。
雖然別人可能覺得我笨拙到無以復加,但是我有努力,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留言列表